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
自己的小孩在外面跟同学、朋友
接触的时候表现情绪特别好,
但当他们回到家庭,
跟家人相处、沟通时
却表现的很急躁,
甚至会出现冲动行为,
弄的整个家庭鸡飞狗跳,
即使服用药物治疗,
效果也不理想,
家长也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相处。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一起来听听医生怎么说吧!
其实某个人的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家庭成员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治疗认为,整个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而“被认定病患”不过是家庭这个病人的一个“症状”而已。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治疗上,当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针对整个家庭关系问题进行治疗才行。家庭治疗就是由治疗者和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定期会谈,以促进家庭在失功能状态时做出某些适应性改变,重建能适应新变化的模式,同时使家庭中患病成员症状减轻或消失。
家庭治疗的目标
家庭是一个平等和谐的实体,稳定的家庭结构和系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家庭治疗的目标是:
1、打破某种不适当的、使症状维持下去的动态平衡环路;
2、建立适当良好的反馈联系,引入良好的应付方式;
3、改善代际关系与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家庭治疗的适宜人群
1、面对亲子话题、成长话题等教育问题难以启齿,没有办法与孩子顺畅沟通。
2、面对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厌学、厌食、早恋,同胞竞争等问题时手足无措,孩子得不到健康的成长。
3、在个体治疗中已解决的个人冲突,回归家庭后又出现相似症状。
4、父母离异,孩子面临单亲家庭困境,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以上这些场景,都可以尝试进行家庭治疗。
杨红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级沙盘游戏治疗师
·20余年咨询工作经验
情绪压力/亲子教育/婚姻家庭等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研修生,2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验,累计个案时长+小时,督导时长+小时,体验时长+小时,儿童青少年行为与心理发展评估+小时,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督导50+小时。擅长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咨询方向,能够整合多种技术方法,综合解决咨询中的问题。性格敏锐、温柔而有力量,懂得换位思考,可以和来访者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正向引导来访者情绪,帮助其建立成长方向。
专业擅长
·学生个体:学习障碍、交往障碍、厌学、多动症、抽动症、网瘾、自杀、弃学、青春期问题、亲子关系等;
·成人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处理、失恋情绪疏导、情感挽回、婚姻危机、家庭治疗、个人成长等;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与压力调适等。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或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