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什么?
抽动症为一种良性疾病,患儿可在不同场合、地点发病。面部、四肢、躯干肌肉不自主抽动。表现如下:
1、挤眉弄眼、耸肩;
2、清嗓子、喉部发出哼哼声;
3、骂人;
4、口吃;
5、夜尿、夜惊等。
为什么会得抽动症?
抽动症发病时无法控制抽动症状。但患者神志清楚,非常痛苦。那么为什么会得这种疾病?目前研究发现有以下原因
1、抽动症可能和发育相关,可在发育的某个阶段出现异常;
2、部分脑组织损伤可能造成患者抽动;
3、遗传因素所致。如家族成员中有抽动症患者,发生抽动症的可能相对较高;
4、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压力较大造成抽动;
5、孕妇孕期存在异常,比如高血压、肾病、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围生产期有早产、窒息等分娩异常;或新生儿有中枢系统疾病、感染、外伤,均容易导致患者脑组织障碍,发生抽动。
这类患者抽动与神经元异常放电相关,部分外在因素可以诱发、加重症状。如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基因因素,相互作用使患者症状越来越重。
如发病初期可能只有单纯的运动症状,但是因为长期的心理负担,会使患者抽动症状越来越重。症状加重又使患者心理障碍再次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
如多发性抽动障碍症状较轻,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则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而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重度患儿,应在心理行为治疗的同时,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具体治疗如下:
1、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防止疾病复发或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手段。
目前常用方法包括心理转移法和认知支持疗法。当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控制,最好采取转移法,如让患者递报纸或做其它轻松事物,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有目的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症状。同时应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分析病因,正确认识疾病,消除自卑感;
2、如患者症状严重,需要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目前有两大类:
①非精神抑制类药物:如巴氯芬,主要用于轻型患儿;
②典型或非典型的精神抑制类药物:如氟哌啶醇、利培酮、奥氮平,主要应用于重症患者。
所有此类药物目前仅可控制患者症状或减轻患者症状,不能根治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配合心理治疗;
3、如抽动症患者年龄较大,已成年,可能药物及心理治疗效果较差,即难治性抽动症。对于这类抽动症患者,目前发现脑深部电刺激(DBS)可有效改善症状。
DBS可改善基底节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对抽动症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改善作用。DBS选择核团不同,可以对患者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