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眨眼皱眉做鬼脸孩子突然变成表情帝 [复制链接]

1#

天目新闻记者隋雪通讯员祝姚玲陈梦茜

眨眼、皱眉、做鬼脸……表情变换不停歇。孩子突然变成“表情帝”,还有的耸肩膀、甩胳膊、发怪声,先别责怪孩子“调皮捣蛋”,因为很有可能,是“抽动障碍”惹的祸。

10月30日是“抽动障碍关爱日”。“对于儿童抽动障碍,要进行规范诊疗,才能给患儿更美好的童年。”浙大儿院神经内科主任高峰提醒,以前由于抽动障碍的医学知识普及不够,并未引起大多数家长的注意和重视。虽然有部分比较细心的家长观察到了孩子的异常表现,但以为是眼睛或者喉咙问题,耽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挤眉弄眼发怪声

这种病最爱找上小孩子

高峰介绍,抽动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性障碍,也叫抽动症,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抽动障碍是以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障碍、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抽动障碍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起病年龄4~6岁,以5~10岁最为多见,其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根据病程和症状,抽动症有短暂性抽动症(1年以内)、慢性抽动症(1年以上)和托雷氏综合征(1年以上,症状包括了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运动性抽动症状:频繁眨眼、挤眉、耸肩、嘴巴抽动;其次为发声性抽动症状:尖叫、发出怪声、清嗓、甚至说脏话等;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为感觉性抽动症状,就是孩子会感到脖子、肢体难受等。

“不过,家长不能光凭这些症状就确定孩子是否得了抽动障碍,还需要由专科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后诊断。”高峰说道。

诱发因素众多

预防复发是关键

确诊抽动障碍后,家长往往一时难以接受: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这种病?高峰表示,抽动症目前病因还不完全明确,考虑与感染、心理、精神、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常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被人提醒、伴发感染等而诱发。

专家提醒,抽动障碍会给患儿带来持续性的心理损伤,常有退缩、害羞、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疾病反复发作,还有可能迁延至成人;此外,大约有50%的抽动障碍患者发生共患病,加重疾病的复杂程度,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除了及时发现并进行规范诊疗,关键还要预防抽动障碍复发。

包括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尽量不要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上要注意减少食用兴奋性及刺激性食品、食用色素和添加剂等;遵从医嘱定期复诊,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