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原创白华宇家庭与生活报
坐着的时候抖腿
经常到处乱跑
上课的时候爱摇头晃脑
......
好多家长看到娃娃有这种情况
简直着急慌了
会不会有了多动症和抽动症?
多动症、抽动症
这几个字频频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上
但常言道
“度娘看病,癫痫起步”
一些家长在网上搜了下关键词
就遭吓惨了
而另一些家长因为没咋了解过
又不当回事
——
“糟了,我幺儿每次看电视要把脑壳歪起,是不是有抽动症哦?”
“我娃儿喜欢跑跑跳跳叫多动症?好动不是小朋友的天性蛮?”
如何看待这两个疾病?
家里的娃娃真的存在这个问题吗?
这个让家长纠结了好久的问题
这回请华西专家来解答
——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深入推进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四川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联合医院小儿神经科,首次在四川范围发起带你认识孩子的“动”——多动症与抽动症儿童科普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大众、患儿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多动症及抽动症疾病知识,早发现潜在的患儿人群,为患有多动症、抽动症的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次科普活动邀请了华西二院小儿神经科主任罗蓉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并于现场答疑解惑。
“多动”和“抽动”是不一样滴!
多动症和抽动症,其实有很多家长搞不醒活,甚至直接混为一谈。要对孩子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诊治和调节,我们就要分清楚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具体区别。
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TD),最主要的特点是“肌肉的抽动”,症状类型分为眨眼、皱眉、张口、抖腿、甩手、跳动等反复行为的运动性抽动和吸鼻、吼叫、清嗓、咳嗽、重复语句、秽语等行为的发生性抽动。
大概有至少5%-10%的人在儿童期经历过抽动,持续时间可由数周到数年不等,患儿一般在4-5岁起病,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
抽动症的严重程度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不尽相同,症状较轻时不会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但若出现反复且不见好转甚至加重的情形,则会明显影响孩子的生活。所以及早发现检查和治疗是很重要的。
多动症:
又称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判断核心是“身体的移动”,据统计约4%-12%的学龄儿童易发生,甚至有66%-85%的相关症状会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
和抽动症不同的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分为注意力症状和多动冲动症状两种,也有多种分型。注意力症状包括在学习社交等活动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经常丢失此类活动必须品等,多动冲动症状包括坐立不安、缺乏耐心、讲话过多等,具体可戳图了解更多。
多动症若长期持续不得到缓解甚至加重,可能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社交、人格自尊等多方面造成危害。
分清“多动”和“抽动”的区别
才能更好进行针对性干预
家长朋友了解了吗?
一定要在意,但别太在意!
多动症和抽动症危害大吗?从生存性来考虑的话,危害并不大,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干预,病情持续甚至加重了,对娃娃的负面影响还是很深刻的,比如:
生命安全上:
虽然不影响寿命,但是多动症和抽动症带来的行为异常却有可能增加孩子遭遇事故和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一些爱到处跑的多动症患儿,一旦在户外活动,当然比安分的孩子更危险。
智力发育上:
不会影响智力发育,这一点家长倒不必过分担心,But......由于多动症或抽动症带来的行为异常和注意力上的不安分,孩子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当然会影响学习成绩。
生活影响上:
不会影响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但是多动症和抽动症带来的行为和人格上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在治疗上,多动症和抽动症都分为药物治疗和行动干预两个方面,这不仅需要家长对孩子进一步关心和爱护,更需要医学上的精准判断和合理用药。所以,这既不能完全交给医生,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
所以,多动症和抽动症
不是什么要人命的大病
但是却能很大程度影响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
以及人格的形成
所以家长要学会
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
——
美国游泳名将、北京奥运会的“八金王”迈克尔·菲尔普斯,以及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都是典型的多动症患者;英国近代的著名作家、语言学家,《英语大词典》的编撰人塞缪尔·约翰逊也被证实患过抽动症。
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把多动症和抽动症跟一些敏感的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矫治。
罗蓉教授说,儿童多动症和抽动症医院一个机构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提高其认知。多动症和抽动症若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建立了科学的发现和干预体系,这对保障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全民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对于多动症和抽动症,很多家长过于担心,也有很多家长不以为意,这正好反映的是群众对这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疾病认识还不够。我觉得我们作为医生,还是要经常走出去,把这些核心信息宣传给广大群众。家长对这两个疾病有了科学的认识,才能有主动判断和求医问药的意识。多动症和抽动症比较特殊,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方式,所以早发现和早干预很重要。”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白华宇
原标题:《华西专家谈儿童“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