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玥玥(化名),经常眨眼睛、耸鼻子、噘嘴、清嗓子,此现象存在了4年;
8岁的新新(化名),从3岁多就出现频繁眨眼,之后断断续续又发作了4年;
……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反复抽动了4年?
No.1
玥玥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妈妈在她三岁的时候又给她添了一个弟弟。可弟弟的到来却小小年纪的让玥玥“倍感压力”——周围的邻居呀、亲戚呀,总逗玥玥说:“你爸爸妈妈生弟弟了,不要你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玥玥都很伤心。另外,由于家人常常无暇照顾玥玥,经常让她自己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后来,家里人发现,只要玥玥的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忙起来不理玥玥的时候,玥玥就很“调皮”,要么挤眉弄眼,要么噘嘴,总之就是做各种“怪相”。
家里人都觉得,可能是她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力,所以故意这么做的,也没有特别在意她。这一拖,就拖了好几年。等到玥玥上小学了,经常在学校也出现挤眉弄眼、清嗓子、耸鼻子等情况,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她“不对劲”,这才引起了家人的注意。
而父母的不重视,没有把孩子的这些行为和疾病联系到一起,导致孩子的抽动症没有得到早期的治疗,结果越演越烈。
No.2
案例中,我们注意到医生都给孩子开具了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和抽动症有多大的关系呢?
专家表示,在抽动症的孩子中,有40%是因为家庭因素与精神因素造成的。就和生气的时候身体会发抖、头会疼是一个道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于抽动症孩子的心理治疗,主要是运用沙盘治疗、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找到他们的“症”,才能“对症”治疗,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以发泄,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健康。
其中,心理治疗不仅是对孩子进行治疗,还要对家长进行治疗。因为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对孩子打骂、大吼大叫,或者是夫妻关系不和,都是家长自身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无形地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焦虑,从而引起抽动或者其他疾病。
因而,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在家要给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不要打骂孩子,给孩子一张温和的好脸,让他和父母在一起时总是轻松自在。
把孩子当朋友,放下姿态,平等对话沟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疏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