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某,女,7岁。
初诊(年4月2日)主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两年。患儿两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自主眨眼,口角抽搐。医院诊断为小儿多动症。服药治疗疗效不佳。现症:患儿多动,不思食,寐差,烦躁,大便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
杭白芍15g,甘草6g,川桂枝4g,淡干姜4g,
大枣12g,龙骨12g,牡蛎12g,浮小麦15g,
谷麦芽各9g,鸡内金9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年4月10日)服药后进食、夜寐稍好,舌淡红,苔腻,前服桂枝汤加龙牡加甘麦大枣汤有效,再以加减。
桂枝4g,龙牡各15g,甘草6g,淡干姜4g,
大枣12g,白芍15g,浮小麦15g,鸡内金9g,
地龙6g,生石决明12g,山药12g,茯苓9g,
谷麦芽各9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午6月20日)一般可,其母诉:多动已除,三天来咳嗽,夜甚,黏痰,流脓涕,舌淡红,苔薄,脉浮。
龙骨12g,牡蛎12g,浮小麦15g,甘草4g,
大枣12g,女贞子12g,桑寄生12g,蝉衣6g,
白僵蚕6g,前胡9g,杏仁6g,生石膏15g,
天花粉10g。象贝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中医认为:
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的内因,加之后天失调、产伤以及教育不当等皆可导致本病。一般认为,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如能及早发现,加强教育,改善生活环境,有些病人可不用药物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活动过多会逐渐减少,即使还有一些注意力涣散和情绪不稳,也不致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但对那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必须服用药物或配合其他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有可能发展成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或形成“成人多动症”,甚至转变为其他精神疾患。
?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精神状态,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反之则易引起疾病。“阴亏阳躁”,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由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所致,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四脏。在弄清多动症病机特点之后,治疗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从肾入手,突出“少年治肾”这一原则,以治肾为本,兼以平肝、清心、健脾、安神益智、祛痰化瘀、标本同治,调整内脏机能,平衡阴阳,消除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阴静阳躁”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两者充盛和谐,相辅相诚,则机体调节功能(如动与静,兴奋与抑制,亢进与减退等),协调而无病。小儿脏腑娇嫩,生机旺盛,有“纯阳”之称,由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常常有精、津、液等物质的不足,所以小儿常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生理特点,阴不足则阳有余,阴亏不能制阳,阳失制约则出现兴奋不宁,多动不安,烦躁易怒等症,这种阳动有余的表现,并非阳气独盛,而是阴静不足所致。不足为虚,有余为实,多动症患儿多表现为神态涣散、健忘、动作迟缓、粗钝笨拙、有时尿频或遗尿等特点,脉象偏细,所以多动症儿童实质为本虚,标实。
临床观察治疗中摸清该病症机理特点,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实践研发出“镇静安神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更多请或长按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