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儿科就诊的患儿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的行为,比如频繁眨眼、皱鼻子、张嘴,或者不自主地耸肩、甩胳膊等,有的会清嗓子,严重者甚至会发出吼叫、口吐脏话,家长很疑惑:好好的孩子为什麽会变成这样,部分家长以为孩子是故意的,严厉批评或制止过后,反而愈发严重了。有些孩子表现并不明显,比如经常眨眼反复看眼科却没有效果或者咳嗽长时间也不见好。遇到这些情况,家长要高度重视了,孩子很有可能是患上了抽动症。
什么是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运动性抽动,如果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仅是眨眼,若没有及时治疗,症状可能呈游走性(面部-颈部-肢体),会出现耸鼻子、张嘴、扭脖子,这些表现消失了,接着可能出现甩胳膊,耸肩等肢体部位的抽动;另一种是发声性抽动,病初可能仅仅是清嗓子、咳嗽,继而是各种异常的声音或不合时宜的言语。
抽动患儿的这些异常行为让孩子自己很困惑,也会引来周围人怪异的眼光和疏远,家长如果干预不得当,采用责骂、批评、刻意纠正的方式,很容易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疫情居家期间,孩子上网课用眼过度,家长时刻陪伴,矛盾冲突较高,也缺少户外活动放松,导致抽动的发生和原有症状的孩子增多。因此,对疑似抽动的孩子要尽早诊断,规范治疗。
在中医看来,抽动症亦称“慢惊风”“抽搐”“筋惕肉瞤”等,与风痰胶结,肝风内动密切相关。其临床辨证需要结合患儿的诱发因素、抽动情况、平素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做出判断。
小儿抽动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心理行为疗法
(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