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注儿童抽动症谨防小动作里藏大病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秘方 http://m.39.net/pf/a_4633642.html

通讯员丛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淑玉

11岁的莉莉(化名)乖巧伶俐,成绩优异,原本是班里的尖子生,可是最近却出现了问题,莉莉上课总“搞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且“屡教不改”,严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一个乖巧好学的女生,为什么上课会搞恶作剧呢

据莉莉自己陈述,上课时她总会像中邪一样,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动作麻利地将一条腿踢过头顶,呈“一字马”姿势,而引发全班同学的惊叫和哄笑。这种课堂上“不自觉”的踢腿动作,被老师认为是故意扰乱纪律,但多次批评、惩罚都无济于事,一到上课,莉莉仍会难以控制地重复这一动作。

“我不想扰乱课堂,可我控制不住自己。”课堂上突兀的动作,让莉莉很是慌张,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更让她内心紧张不已,她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捣乱”,可一上课,她又不由自主地起立、踢腿。

这一怪异举动被老师和家长当成是孩子调皮捣蛋的“罪证”,但其实不然。医院儿童精神科专家、主任医师鞠红珍介绍,莉莉上课“不自觉”踢腿并非故意,从其日常表现与动作的刻板性来看,莉莉是患上了儿童抽动症。

刻板“小动作”是抽动症症状之一

“儿童抽动症的其中一个分类——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症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地、快速地、不自主地、重复地肌肉抽动。起始症状呈一过性,比较轻,通常先眼部、面部肌肉开始抽动,而后抽动症状逐渐加重,从而形成多部位抽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复杂的、形态奇特的复合性运动抽动,像冲动性触摸东西、踢脚、下蹲、弯膝、走路旋转等动作,自身不可抑制。像莉莉上课刻板踢腿的动作,正是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之一。”鞠红珍解释道。

儿童抽动症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又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最常见的是短暂性抽动障碍,大多起病于5—7岁,像眨眼、挤眉、皱额、吸鼻、耸肩等。简单的发声抽动为单纯的、快速的、无意义的声音,如清嗓、咳嗽等,本症国内患病率在1%—7%。”鞠红珍进一步解释,“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可持续数周到数月,一般患儿可自愈或经治疗后痊愈。病程持续一年以上的,也就发展成为慢性抽动障碍了,这时的症状更复杂,治疗上也相对困难些。也有部分慢性抽动患儿的病程甚至可能相伴终生。”

不自主“小动作”是抽动症的明显症状之一。据了解,儿童抽动症多见于4—12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1或4:1,且90%以上儿童是在10岁以前首次发病。

是什么让孩子患上了儿童抽动症

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活泼“正常”的孩子突然出现各种短暂、慢性甚至是陪伴一生的抽动障碍呢?据鞠红珍介绍,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病情的发生。“举个例子,之前接诊过一名小患者,6岁前一切正常,但从6岁开始出现频繁耸肩的现象,他的爸爸一直有耸肩的毛病,起初家人以为是孩子模仿,矫正一下就好了。但不管如何劝说、矫正,孩子还是会不自觉地耸肩,而且症状愈来愈严重,这种情况就与遗传有关。”据鞠红珍介绍,家族中有阳性病史的人患抽动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群体。

此外,躯体局部疾病刺激,如眼结膜炎、倒睫、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等会引起眼肌、面肌不自主地抽动,等到局部疾病治愈后,抽动症状却依然存在,成为了新的病症。鞠红珍举了个例子:“一名患者患有‘倒睫毛’,眼睫毛倒长,长期刺激眼球,导致眼睛总是不停地眨。但在‘倒睫毛’这一躯体症状治好后,患者因长期刺激已形成眨眼的惯性,改不过来了,这也是抽动症的一种病因。”此外,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精神过度紧张或学习负担过重等因素,也使得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

“对于儿童早期的一些抽动症状,多数家长存在认识误区,不知道是病,所以常常延误孩子的治疗,甚至让孩子的病症伴随终身。因此,家长多掌握一些儿童期的精神卫生常识非常重要;其次,当发现孩子有异常时,及时到专业机构接受正规的引导和治疗也非常重要。”鞠红珍如是说。

莫让“抽动症”贻误孩子终生

明白了儿童抽动症的一些疑似病因及症状表现,便可以对孩子莫名的“小动作”进行科学引导和防治。鞠红珍治疗研究儿童抽动症多年,对于孩子因疾病而遭受的不公“指责”和“惩罚”颇有感触。“这些年接诊的患抽动症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受过批评,90%以上的因所谓顽皮捣乱挨过打。家长和老师应学习和增强对这方面疾病的认识,因为不合理惩罚和指责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加重孩子的病情。”鞠红珍说,“治疗儿童抽动症,父母和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做到不批评、不提醒、不安慰,理解患儿的症状,并对其支持帮助,消除其心理困惑,才能更好地康复。”鞠红珍以开题说到的莉莉为例,进一步解释,“莉莉的情况属于抽动秽语综合征,是病态下不自觉的行为,自己无法控制。同学的哄笑,加上老师的批评,使她的心理压力更大,从而导致症状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角色尤为重要,如果对儿童抽动症有所掌握,老师就会及时制止同学的哄笑,也不会对莉莉进行批评和训斥,并在莉莉不在场时,与同学们说明情况,让大家理解、尊重她,莉莉的症状就会有所缓解。此外,老师还应及时将莉莉的情况通知家长,让家长尽早带孩子进行治疗。”总之,关键把握一个点,那就是“不要让抽动症患者感觉自己患病”,做到不提醒,不安慰。“当然,不提醒、不安慰并不代表不理会,相反家长和学校应该更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