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对特定的物品,例如自己的玩偶,毛毯,玩具或者宠物有特殊的感情。
这些陪伴孩子的玩具和宠物其实充当着重要的过渡性客体的作用。
家长要谨慎处理孩子和过渡性客体的关系,替换或者放弃孩子的“心头爱”时一定要跟孩子商量着来。
我送走了儿子的宠物
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小男孩奚望因为一只狗竟然选择“离家出走”,这让作为母亲的苏醒怎么都没有想到,如此一幕就发生在自己乖儿子的身上。
狗狗是奚望在回家的路上偶然捡到的,那会他爸爸奚彬刚好出现,于是他们一商量就把狗狗带回了家。
奚望觉着狗狗很可爱,想说如果无人认领狗狗就将它留下来,奚彬也觉着儿子很有爱心就同意了。
奚望的心里还想着在妈妈回家后,自己主动将要收养狗狗的事情当作一份惊喜告诉她,与她共同分享收获狗狗的喜悦。
结果,由于苏醒回家太晚,奚望已经睡了,苏醒是从丈夫的口中才得知家中多出一只狗。
然而,她的反应并没有儿子想象中的惊喜,反而全是震惊,急着想要把狗狗狗送走。
一方面她不知道这只狗来自哪里,另一方面她担心狗身上是不是存在细菌,会不会没有打过疫苗。
好在这些疑虑在丈夫奚彬耐心地讲解下都被打消了,狗狗暂时被留在了家中。
自此之后,因为有了狗狗的陪伴,奚望每天都过的非常开心,唯独不好的是在学习方面表现的心不在焉,因为他总是想着如何可以和狗狗一起玩。
这不某天幼儿园的老师发现了奚望的作业不是自己完成的,于是找到了母亲苏醒,得知是丈夫背着自己做了这件事后,苏醒当然非常生气。
但她没想到的是,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还有更让自己炸锅的事情发生,狗狗竟把家里折腾的乱七八糟。
看着眼前的场景,怒气冲冲的她,不管儿子如何哀求,苏醒还是毅然决然地将狗狗送去了收容所。
奚望绝望的看着妈妈送走了狗狗,内心委屈和愤怒的情绪被彻底激活,即便跟着爸爸回到了家中,还是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出了家中。
当父母再次找到奚望时,他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向爸爸控诉妈妈的不近人情,并不停诉说对狗狗的思念。
后来,苏醒虽然想要领回狗狗,但狗狗却先一步被他人收养,未能回到奚望的身边,而奚望也因自身承受的压力过大患上了“抽动症”。
事实上,由于苏醒对儿子在学业上过于严厉的管教,狗狗的存在间接成为了奚望心灵上的避风港,让他能够享受片刻的欢愉与放松。
结果苏醒压根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简单粗暴的送走了狗狗,无疑为后期奚望犯病埋下了隐患。
宠物的存在
在心理学上对孩子意味着过渡性客体
面对儿子失去狗狗后颓废的状态让苏醒感到十分费解,明明自己很辛苦的教养儿子,怎么还敌不上一只狗狗在他心里的地位。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奚望一直以来愿意和爸爸商量找对策,却惧怕和妈妈靠得太近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妈妈更在意他学业上的优秀。
由于苏醒自始至终没有读懂儿子奚望的情感需要,反而更多要求他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导致两个人的关系变得越发疏远。
众所周知,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周边的小伙伴大多是同学,没有单纯意义上的玩伴,自然在家中的他们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
虽然宠物不会说话,但是它可以每时每刻陪伴着孩子,驱除了孩子内心的孤单,一旦孩子有了什么心事不便和旁人讲述,宠物就成了很好的聆听者。
孩子在畅快的说出来后,既不用担心秘密会被泄漏,也缓解了自己不安的情绪,反而会更珍惜此时此刻的快乐。
关于这个方面,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就曾提出过自体和客体的相关概念,简单的来说自体和客体就是指能给我们一个有反应环境的人或物,两者间的关系就好比我们天然离不开阳光、空气、水。
当孩子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父母总是竭尽全力给予他一个充满抱持性的环境,婴儿自然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随着婴儿慢慢长大,他会意识到父母的不能完全满足自己全部的期望,比如及时的回应自己。
这时他会出现自言自语,或者对着玩具聊天,而这些行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被回应的需要,如果这时候真的有东西给予了反馈,无疑对他来说这就是证明他存在的意义。
说到此处,当父母不在时,宠物的存在恰恰满足了孩子对关系的渴望,以及对情感反馈的需要。
宠物充当了过渡性客体的角色。
这让幼小的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去接触周边的人和物,去发展除父母以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否则,当一个人长期处在孤独的内心世界里,他是真的会患上慢性抑郁或其他心理疾病。
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据和相关综述表明,宠物和人类的身心健康都存在正相关。
其中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AERAOpen》期刊就曾发表过一项新的研究,研究指出与宠物相处的确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并有助于降低孤独感。
另外,宠物作为孩子重要的过渡性客体,它也有对主人有需求的时刻,比如宠物也会伤心,会害怕等。
这时孩子要是能在父母悉心指导下开始学会照顾宠物,正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毕竟宠物不同于他的玩具,而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更会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尤其是当他看到宠物由于他的照顾情绪变得越来越好,自豪与成就感油然而生,显然是对孩子自信心莫大的鼓励。
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变的越来越有耐心、善解人意,正是因为他懂得宠物在给他安慰的同时,也有需要他来照顾的时刻。
并且孩子与宠物互动这个过程中,还会锻炼孩子口头的表达能力,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如此看来养宠物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宠物被送走
如何让孩子走出悲伤的情绪?
《自体的重建》一书中曾说过:“自体对客体的需求,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中都必定需要的。”
宠物作为延伸自体的一部分,面对宠物被送走的事实也就意味着孩子自体的部分丧失,这会导致孩子的内心有一种被抽空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往往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一般会经历否定,愤怒,迷茫,绝望,接受五大哀伤过程。
此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倾听,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孩子面对分离时因孤单和恐惧造成的无力感。
但这个过程中记得不要对孩子说“以后还会有”“不要难过”等诸如此类否认事实的话语,而是主动引导孩子客观的面对事实,并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悲伤。
待孩子情绪平稳后,父母可以郑重地告诉孩子宠物被送走的原因,如果是冲动行事主动道歉,说出自己心中的担忧,进一步取得孩子的谅解。
接下来,父母就能否再次接回送走的宠物,需要重新和孩子冷静沟通,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迎接它的回归。
假使在领回的过程中确实失去了宠物,比如文中奚望的经历,父母则需要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下,试图帮助他重新建立新的关系。
要知道,在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中,宠物作为重要的过渡性客体,是孩子发展依恋关系的启蒙。
因此,关于宠物被送走的这个问题父母一定要妥善解决,给予孩子理解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毕竟,人的内心都渴望从关系中收获温暖,宠物和人都是彼此温暖的来源。
参考资料:《AERA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