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夫妻大打出手,6岁儿子泣不成声,大人 [复制链接]

1#

办公室里,一个同事看到一个6岁孩子的哭诉,希望爸爸“回到照片里”的样子,绝对非常感动,就把视频拿给大伙看。视频里是河北三河的一对夫妇因为照顾小妹妹等生活琐事吵架直至动手,双方都见了血。

孩子妈妈报警称遭到家暴,警察来到这户人家,家里6岁的男孩儿却崩溃哭诉,一面讲述父母如何互相殴打,“大人吵架孩子伤心,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又担心“大人给抓走了,孩子怎么办?……”经过“警察叔叔”的反复细心安慰,孩子哭着说:“真希望爸爸回到镜子上面那张照片里的样子……”

看到这段视频的几个同事无不动容,其中几个有孩子的妈妈看到6岁孩子心碎的样子,更是忍不住潸然泪下。可以想见,当孩子看到父母互相谩骂、动手,相互伤害的时候,破碎的不仅仅是这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孩子稚嫩的心。作为“大人”真的需要拿出大人的样子,拿出跟“大人”相称的自制与责任,别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冲突和暴力。

父母吵架首先影响的,是孩子的安全感。

就像这个6岁男孩儿,他不仅仅为父母的争吵心碎,同时也充满了父母一旦离开,自己要怎么办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随着父母一次次的争吵逐渐放大,让孩子变得胆小、寡言、自卑,或者对父母产生憎恨的心理。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总看到父母吵架的孩子,不但成年后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其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心理的压力可能转变为身体上的疾病

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吵架,自己心里压力过大,不但容易患上心理疾病,还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一个儿童心理专家就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在学校突然晕厥,最后被诊断为“抽动症”,而发病的原因是:这个家庭经常大吵大闹,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又无处疏解,最终演变成身体上的疾病。要治好这个病,必须要通过心理疏导。而且,父母必须全程参与治疗,因为他们才是这个病的“病根”。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不该在孩子面前吵架,也知道这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可能影响孩子一生,但是许多家长就是控制不住。在我们不断要求孩子不许“无理取闹”,不许“任性发脾气”,不许“打滚撒泼”的时候,家长自己却仿佛突然回到了三岁,变身“巨婴”。肆无忌惮的吵闹、打架,自己成了自己口中的“坏孩子”。

也许,许多成年人本身在童年的教育就缺失了控制情绪这一课,也许身为父母的自己也是成长在这样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身心也受到过伤害。但这不能成为将这种坏毛病“遗传”给下一代的借口。成年人应该学会自我成长,摆脱心理上“哭闹的两岁”,给孩子一个温暖平静的家庭环境;身为父母应该快点“长大”,真正担起“大人”的称号和责任,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平静幸福。

学会“暂停”

学会“暂停”是成年人心理成长的第一步,当你发现自己怒发冲冠的时候,请练习让自己停一停。

据研究,当人的心情激动,心率上升到以上,大脑就不再工作了。这是因为在远古残酷的自然环境下当人类心情激动,身体会自动认为已经进入战斗状态,这个时候过多的大脑思考反而会降低行动力,所以身体自动让大脑不再分析思考,而是直接战斗行动。这在荒蛮时代显然是生存法宝,但在当今却无助于争端的解决,反而常常让矛盾激化。

心理学家曾发明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方法,就是在自己感觉马上要失控的时候,立即开始寻找周围的颜色,并在心中默念出你看到的7个颜色。比如白色的墙,棕色的餐桌,这可以帮助你的大脑恢复功能,重新掌握理智的指挥棒。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你被孩子吵得歇斯底里的时候,记得永远让理智控制自己,而不是让那些愤怒和冲动控制自己。

学会分场合,避开孩子

如果实在没法减少争吵,至少可以选择争吵的场合,避开孩子。要争吵时,离开房间到外面吵。如果另一半不肯跟你去,你可以自己离开。两个人分别冷静一下,也许就吵不起来了。

也可以在两人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定好规则,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等孩子去幼儿园了,你们再吵。不过如果两个人真的能等一等再吵的话,恐怕也吵不起来了。

学会当断则断

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虽然每天都过得郁闷无比,还是尽力忍耐。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其实一个压抑、冷漠甚至吵闹的家庭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即使没有争吵,孩子也能够敏感地感觉到父母之间的紧张气氛。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对孩子而言伤害更大。与其如此,不如和平分手,让孩子了解父母之间虽然出现了问题,但是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

相信每个父母都记得自己家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自己的喜悦和茫然。喜悦的是一个新生命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将会成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茫然的是自己其实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前,还是受父母呵护的“宝贝”,转眼间要承担起作为父母的责任了。这个转变,意义重大。

为了做好家长,许多父母早在备孕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希望孩子能够能聪明健康。但除了要学习怎样“喂养”宝宝,还得学习怎样“教育”宝宝;除了要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还得提升自己的心智。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自己也得到成长,真正修炼成为一个“大人”,而不是一个不成熟的“巨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