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图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好发愣走神;每天作业直到深夜还经常完不成;他还常常丢三落四,昨天忘了练习本,今天忘了红领巾;与他说话时,也常常心不在焉的……
孩子是特别淘气还是多动症?
上次我们主要介绍了如何区别多动症和熊孩子。
有一些家长可能要问了,看上去我家孩子比较符合多动症的表现,这可怎么办?我们做父母的都没有多动症,孩子为什么会有?是我们做家长的没管教好吗?如果孩子得了多动症,我应该怎么做?多动症是不是长大一些自然就好了?……
这些都是爸妈们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多动症。
回顾
我们在上篇说过,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疾病。ADHD全球患病率高达7.2%,在儿童患者中男女比例大约为3:1,男孩患病几率比女孩略高。中国儿童和青少年ADHD总体患病率为6.26%。
ADHD到成年后症状会消失吗?
ADHD症状平均出现在3到6岁之间,也就是说3到6岁就有端倪了,只不过往往年龄大些家人才注意到,比如说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不管怎么样,到了13岁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目前普遍认为ADHD是一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疾病。不管ADHD患者是否在成年期表现出所有症状,但最少有50%-70%的患者成年后会持续受到一部分问题的影响。
ADHD是怎么形成的?
造成ADHD的相关因素有:
?基因:虽然尚未确定具体的病因,但毫无疑问,遗传因素是病发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25%-35%的患病儿童父母本身也是患者,25%-50%患病儿童的兄弟姐妹患有ADHD,70%-90%患病儿童的同卵双胞胎也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
?环境: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脑外伤、婴儿期睡眠障碍、母亲孕期吸烟饮酒、孕期压力、有机污染物、铅中*、过量摄入糖/人造色素等。
?社会心理:研究表明,暴力式的教育方式(包括行为及语言)可能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诱发异常的行为表现。长期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儿童精神高度紧张,可能会通过多动的行为及表现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儿童受到忽视或虐待、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也可能导致孩子多动等问题。
ADHD对儿童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学习困难
由于患有ADHD的儿童注意力较差,上课时难以留心听老师讲解;学习时难以集中精神;做功课、考试时容易因粗心大意而犯错,因而影响学业成绩。同时,ADHD学生通常有书写障碍,这大概是与ADHD儿童脑部的记忆和组织安排能力比较弱有关。
社交问题
患有ADHD儿童的活动量比一般同龄的儿童多,而自控力又比较差,易发脾气打人。所以,当他们与同伴进行活动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多言或冲动等行为,与同伴发生磨擦,甚至有暴力倾向,常与同学打架,导致和同龄人的关系差,自己也感到孤独。
行为问题
患有ADHD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经常离开座位、骚扰同学或课堂秩序、违反学校规则、撒谎或偷窃等。
ADHD对儿童心理会造成影响吗?
会。
儿童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能力,而ADHD儿童这两方面能力普遍偏低。80%的ADHD儿童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比较低,自尊和自信心不足。同时,大部分孩子容易同时患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在针对ADHD的干预中,除了去心理机构做及时的心理矫正训练外,父母的积极配合和耐心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作为家长,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多动症是由于孩子大脑控制行为的中枢对冲动的控制能力不足引起的,并不是孩子调皮或刻意为之。我们总结了几条,建议家长们按照这七条对待或者帮助到多动症孩子:
一、积极和学校沟通
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ADHD儿童在学校内常常是让老师头疼的那一位,给老师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一些困扰。因此,ADHD儿童往往受到批评和请家长的次数也会更多,这些都会促使孩子自卑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家长不管不问,孩子很可能给自己扣上“坏学生”的帽子,从此“破罐子破摔”。
建议家长及时注意孩子的动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父母可以找机会向老师普及多动症的知识,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让老师了解到孩子的问题是由疾病导致的,而不是TA太顽皮。这样在课堂上或者在作业问题上,或许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负面评价就会少一些,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增加运动
多动症的孩子一般精力旺盛,家长要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来释放过多的精力,比如可以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或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活动等。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还可以加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既可以培育孩子的运动能力,也可以让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三、正向激励
ADHD儿童因为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家长和老师很容易用负面的眼光来看待他。得到的批评指责多,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比较低,这导致ADHD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家长要学会捕捉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表扬或者奖励。一定要及时地表扬,因为多动症的孩子通常是刚表扬了就犯错误,虽然如此,及时地肯定孩子,还是可以提升他的自信心,这非常重要。
四、先奖后罚
惩罚常会导致孩子产生怨恨与敌意,不但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与沟通。
先奖后罚的规则很简单:当你想要改正孩子某种不良行为时,不要只告诉他这样不对不好,你还要告诉他好的行为是什么,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