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教您认识儿童抽动症之二抽动症的由来中医对
TUhjnbcbe - 2020/6/6 15:47:00

1.抽动症的由来:

儿童抽动症的病情最早源于法国医生的临床观察。当时并无命名,患儿不由自主抽动,开始时头部和手臂抽动,以后累及面部和肩部。年,法国医生GeorgeGillesdelaTourette报告了8例相似病例,并进一步描述了疾病症状和阐述了疾病本质,所以,后人便称此病为Tourettes综合征(TS)。根据其多组肌群抽动的发病特点,又称为多发性抽动或慢性多发性抽动;其抽动、发音多为爆发性突然发作,又称冲动性肌痉挛;临床上可见进行性运动和精神症状,故又有人称为进行性抽搐;还有部分病例,若干年后伴有秽语现象,也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目前统一命名为儿童抽动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和特点,又分临床类型。

2.中医对抽动症的认识: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无此病病名记载。其临床表现,在一些文献中有类似描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其瘫痪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不已。”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人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答也”。《景岳全书·小儿则》:“凡惊风之实邪,惟痰火为最而风火次之”。《证治要诀·不寐》提出“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皆是痰涎扰心,以致心气不足”。虽然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专门记载。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属惊风、抽搐、瘼疯、筋惕肉隅等范畴。中医有“怪病多由痰作祟”和“风胜则动”的理论,按痰证、风证论治,已取得一定疗效。

本病以肢体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慢惊风、抽搐等范畴。目前尚无统一病名,以“肝风证”、“慢惊风”命名者为最多。目前中医也和西医统一命名称为抽动症(抽动障碍)。临床报道以脾虚肝旺证型居多。中医诊治该病有较大优势,临床效果明显。

本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部分患儿的病情甚至可延续至成年,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如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可严重影响患儿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目前西药治疗主要是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以及其他如氯硝西泮、丙戊酸钠、托吡酯等,但这些药物往往可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容易复发。而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疗效确切,能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控制抽动症状,改善共患病,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较少,有明显的优势。中医治疗是调理体质为主,纠正体质的偏颇,达到阴阳平和,方能治本。

请长按码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您认识儿童抽动症之二抽动症的由来中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