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眉弄眼、搔首弄姿的样子,想必很多人都会觉得反感。不过,如果一个人经常难以控制地挤眼睛、做鬼脸、出怪声,他很有可能不是在针对谁,而是患有抽动症,或称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以运动肌肉抽动和(或)发生肌肉抽动为表现的一类疾病,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三种类型。它的发病因素目前还不完全明确,生物学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因素也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正视抽动障碍,他们不是异类
因为抽动障碍主要发病于儿童期,男性患病率要高于女性,患者常被家长、老师误认为是淘气、不听话、毛病多,进而加以责骂。实际上抽动并非患者有意为之,他们尽管在发作时意识清楚,但没有办法自行阻止抽动。
即使症状长期存在,抽动症本身也不会直接影响寿命和智力。抽动症患者完全可以从事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抽动症患者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冷落,他们出现强迫、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除了避免一些惊险刺激的活动,不让患者出现大幅度情绪波动,可以尽量像对待平常人一样与他们进行社交往来,并且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关怀和理解。抽动症不是传染病,与患者来往并不会导致患病。
抽动障碍的治疗
抽动障碍目前没有药到病除的“神药”,短暂性抽动障碍或症状比较轻微者以心理治疗为主,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者则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很多人关心抽动障碍能否根治,统计资料显示大多数患者随年龄增长病情会得到改善,有的能够完全康复,也有少部分患者的抽动症状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家有抽动障碍患者怎么办?
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家庭成员配合。家属需要保持平常心,不让自己的负面情绪过多地影响患者,给患者带来压力,也应该保持耐心。
在孩子抽动发作的时候,家长不要责骂、指责孩子的行为,可以安抚孩子情绪或通过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态。情绪稳定对于减少发作至关重要。
如果家长因孩子病情而感到苦闷、抑郁、焦躁,也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记住,关爱别人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
家长平时应该避免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过高的学习要求不仅不利于抽动障碍患者康复,还有可能带来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家长平时尝试多与孩子沟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她),并且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模式,避免长期疲劳和剧烈的情绪波动。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也很重要,这也是保护视力必要的一环。抽动障碍患者不应观看情节惊悚恐怖的影视作品或玩此类电子游戏,也不宜参与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