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在家玩了一个暑假的“神兽”迎来归笼,家长们的心情是这样的,“孩子不在身边的第一天,想他~”。
正值夏末初秋的换季时节,如果不注意防护,孩子就特别容易生病。那么如何做好防护呢?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抽动症
来自一个真实的案例:
近日,医院,接诊到一名11岁的男性患者,今年刚上小学六年级。
孩子告诉医生,频繁打嗝的症状已经有半年时长,每次打嗝的声音都很大,并且频率很大,当精神状态紧张的时候,症状更严重。最近这段时间几乎醒着的时候都在打嗝,还伴有反酸,非常的难受。
由于身体不适,加上打嗝的声音经常影响到课堂,已经在家休学两周了。
孩子母亲紧皱眉头:“医生,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病呀?医院,检查做了,药也吃了,还是不见好。"
根据孩子的症状和病史判断,医生初判是“儿童抽动症”。抽动症的症状多见为快速非随意发作性刻板性的动作,譬如不受控地眨眼、努嘴伸舌、歪嘴、摇头、抬肩等,少见单纯以“打嗝”为表现的。医生一边翻看患儿过往的诊断资料,一边观察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总不自觉的抬肩,轻甩脑袋,并伴随有腹部肌肉收缩,连续打嗝,如此反复。
儿童抽动症是什么: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肌肉不自主收缩)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属于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共患各种精神和/或行为障碍,如俗称的“多动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以及睡眠障碍等等。又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抽动秽语综合征(TS)三种类型。
TD大多在18岁之前起病,以4~8岁最多见,在10~12岁症状最为严重,此后随年龄增长抽动症状逐渐减轻,部分患儿症状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男女比例约为3~4∶1。
抽动是指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抽动的类型
孩子患抽动症如何治疗:
研究显示,约50%的TD患儿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完全缓解;约30%在成年期抽动症状获得部分缓解;20%的TD患儿抽动症状会迁延到成年期/终生。
1.对于轻度TD,可先予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习惯、改善家庭关系以及心理治疗等。
2.对于中重度TD,同样推荐先行为干预或心理治疗,根据个体情况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3.对于共患多动症(ADHD)、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者,需同时治疗共患病。
4.对于共患多动症(ADHD)、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者,需同时治疗共患病。
药物治疗方面:
1.首选一线治疗药物,从最低起始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1~2周增加1次剂量)至治疗剂量。
2.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1~3个月。
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
4.停药: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1~3个月。
5.总疗程:1~2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
6.共患病治疗:如共患ADHD、OCD或其他行为障碍时,可转诊至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儿童情绪障碍
“神兽”归笼期间,家和学校环境的转变,大多孩子多多少少都伴有厌学情绪,不太适应环境的转变。
闷闷不乐、失眠、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进而成绩下滑、厌学,甚至轻生,这样的情况在近年来的精神科门诊中愈加频繁地出现。无论是身体上多道深浅不一划痕的孩子们,还是内心焦灼如热锅上蚂蚁的家长们,都映射出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而突出。
作为父母,该怎么帮助自己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孩子呢?
孩子情绪障碍有哪些表现
①主观的焦虑感,表现为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担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等;
②有生理方面的反应,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脸红、恶心、出汗、眩晕等;
③在行为方面出现回避、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及青少年对于焦虑的表达方式不同。
年龄小的儿童多表现为哭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学龄前儿童则常表现为胆小害怕、回避、粘父母、哭泣、夜眠差等;学龄儿童则表现抱怨多、担心明显,有时能说出明确的担心的内容,不愿意上学,与同学的交往减少;更大的儿童可能对于社交敏感,与人交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