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整天手机不离手,说他几句就顶嘴,怎么办?”
“孩子9月就要升初三了,可成绩不但没进步还走下坡路,让人急煞了!”……
7月3日,胶州路上的静安区业余大学内,由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海家长学校静安分校、静安区业余大学联合举办的静安暑期家庭教育活动,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家长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聆听专家讲座,咨询、寻求教育孩子的良方。
家长再焦虑,也要做到“三不”
说起暑期第一个周末就举办面向全区14个街道、镇的家庭教育活动的缘由,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告诉记者,近年来,“焦虑”“困惑”一词成了当代许多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标签和共性。而暑假又是家长和孩子在家相处时间和频率最多的时期,也是各类亲子矛盾高发期。
举办此次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育儿方法,帮助他们缓解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焦虑’和‘困惑’,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在报告厅,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李爱铭博士开设的《走出过度焦虑不做焦虑家长》讲座,吸引了上百位家长静心听讲。李爱铭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忧心孩子的成长是人之常情。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但过度的焦虑压迫着父母的身心,同时也妨碍着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再焦虑,也要做到‘三不’,即: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不控制孩子,”李爱铭认为,“家长要摆正心态,摆正教育理念,给孩子自然成长的空间,注重孩子多元能力的发展。切勿给自己和孩子过度压力。”
对孩子合理期待,才能走出“焦虑”怪圈
在各专用教室,由新民晚报教育热线咨询师马名骅、上海心理咨询师朱杰、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胡海萍、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美等教育、心理、医学等领域的十多位名师、专家举行的面对面公益咨询服务,同样吸引了众多家长踊跃而至。
一对年轻夫妻对即将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至今阅读、做作业都十分拖拉,需要他们每天在旁边督促、陪伴而头疼不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陈晖通过与他俩交流了解到,这些可能是由于他们和家中长辈从孩子出生至今,帮忙“包办一切”引起的。为此,她建议家长要逐步、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能力。
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遇到不顺心事就浑身抽动、发出尖叫声,并经常脏话连篇而困惑、焦虑不已。心理专家胡海萍经过详细询问情况,初步判断孩子可能患有“抽动症”,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治疗。
记者在咨询活动现场发现,
许多家长焦虑的原因,
来源于对孩子的高期待。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师张丽接待的一位母亲,希望自己就读幼儿园中班的女儿能够尽早具备很好的自我规划和约束能力,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
张丽告诫她: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来讲,他们难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难以有兴趣学习枯燥的知识,很容易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若要求幼儿不能有情绪失控,必须得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过高期待行为与孩子的心智成长不符合。
一师附小心理老师曹琳珠遇到的一对夫妻,是理工科工作领域的佼佼者,他们觉得孩子一定遗传了优良基因。看到很多人都去参加奥数学习,他们也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希望孩子在比赛中获奖。可孩子偏偏更喜欢文学,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学奥数的问题上,孩子苦不堪言,父母也焦虑不已。
曹琳珠告诫这对夫妻:“当家长对孩子提出期待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其能力、特点、性格、兴趣等提出期待和要求。只有家长科学、理性地认识孩子,明白孩子的真实状态,才能建立合理期待,也才有可能让家长走出过度焦虑。”
对此,身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陈小文也认为,家长要想走出过度焦虑,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轻易被“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所裹挟。
有句话说得很好,‘有比较才有伤害’。当家长将目光从他人转向自我,从别人家的孩子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