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之声记者夏天
开学没多久,杭州13岁的初一男生小刚(化名)就因抽动症住进了浙大二院儿科病房。医生经过诊断后,发现,这竟与开学后心理压力有关!
初一男生浑身抽搐、胡乱挥舞
浙大二院儿科主任冯建华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小刚有抽动症的既往病史,但很久没有发了。这次发病症状比较吓人,不仅仅是身体抽搐,还出现了大幅度的胡乱挥舞动作。见此情形,父亲赶紧带着小刚找到了冯医生。
很快,冯建华将小刚收治入院。在做完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变后,按照常规思路,这样的“严重症状”应该立马使用抽动药物治疗。但这一回,冯建华选择和小刚“谈心”。
起初,小刚沉默寡言,对于医生的主动沟通不怎么反馈,尤其在谈到学校情况时,小刚的情绪更加抵触。
“这孩子来自江西,父亲在桐乡打工,他跟着在桐乡上学。因为父母离异,对他有一定的打击,所以不爱言语。今年刚上初一,学习环境和学业压力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新同学相处上也不是很愉快。”冯建华主任说。
一包“药”治好了抽动症
谈心后,冯建华心中有了“治疗方案”。他拿出一包“益生菌”冲剂微笑地告诉小刚:“益生菌”可以帮助肠道菌群健康,没有药物副作用,你吃了病就好了。
果然,就在第二天,小刚的抽动症症状就消失了,人也和正常孩子一样了。
“‘益生菌’能改善宿主的微生态平衡,它不是药,更无法治疗抽动症。特别是小刚仅仅服用了一天,抽动症的症状就消失了,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冯建华说。
冯建华进一步解释,目前,抽动症已经有明确的发病机制研究,其中社会心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因素,或者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可能诱发抽动症状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前不久,病房里住进了一个有抽动症症状的10岁女孩,孩子右脸颊持续抽动,只有在夜晚睡着时才有所缓解。我在跟她对话后发现,原来她和妹妹相处得非常不愉快,两人常常发生争执,也经常因为妹妹和父母闹矛盾。在做完心理开导后,女孩的抽动症症状也随之消失。”冯建华说,“这也是典型的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抽动症。”
诊治抽动症,心里治疗很重要
抽动症到底怎么引起的?冯建华表示,抽动症属于常见的小儿行为及精神障碍疾病。孩童多表现为突发性、不受控制的症状,因此给孩子生活和心理上带来很多的麻烦,尤其是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通常在3—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
抽动症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会表现为皱眉、挤眼、摇头、噘嘴、提肩、仰颈等;患儿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爆发性、重复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如咳嗽声、喉鸣声、犬吠声、咯咯声等。其中,频繁眨眼、清嗓子是很多患儿的首发症状。
“心理治疗障碍的儿童也相当重要”
冯建华建议,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正确认识抽动障碍,避免各种加重症状的因素。医生、家长、老师应该通过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从心理源头上解决抽动症的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