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吴革菲
-
??
升学或换新环境后,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突然变得调皮,喜欢挤眉弄眼,或是耸肩膀、弄鼻子。
-要当心
这不一定是闹着玩
也可能是孩子患上了抽动障碍
小学生是高发人群
▼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属于神经精神疾病,好发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大致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起病年龄2~21岁,以5~10岁最多见。
抽动症状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如挤眉、眨眼、晃头、耸肩、甩手等;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如擤鼻、清嗓、干咳样声音。
因此,有些家长带孩子看病时,容易被误诊为咽喉炎、鼻炎等。事实上,如果孩子有抽动障碍的可能,建议到神经内科排查;如果伴有多动症、焦虑抑郁等情绪,就需要综合干预,建议到精神科就诊。
一般轻度抽动、持续时间比较短、对生活影响不大的,仅仅需要心理疏导,密切观察。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抽动症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药物治疗。
家长可别太严厉
▼
令孩子加重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反之,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则有利于减轻抽动症状。
家长们要理解孩子,他们的抽动症状是不自主的,无意识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某些小兵(管理局部肌肉的神经)暂时不服从司令部(大脑)“立正”的指令。看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严厉训斥可能会让孩子短时间稍微控制行为,但如经常受到责骂,可能会继发焦虑而加重抽动。
同时,家长应给孩子精神安慰和正面引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议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请老师也多给予正面引导、请同学多给予帮助,营造温馨和安全的环境,从而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降低他们的心理防御水平,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
来源:武汉晚报海报制作:实习生张啸宇
编辑
张剑视觉
实习生张啸宇校读
张剑值班主编
刘学勤
推广合作
胡女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