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到小儿抽动症时,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种疾病。
其实,这是一种小儿多发的疾病,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声秽语为特征并伴有社会功能、心理行为改变的疾病。
本病常见于5~12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研究资料表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患病率大约在1%~4%之间,并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小儿抽动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
如一开始,孩子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症状较轻时,家长会认为只是孩子调皮。但随着病情加重,抽动症出现多样性,比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
由于抽动症的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的特点,因此一些粗心的家长很容易在早期忽视病情,继而导致病情拖延。
建议家长朋友们,如有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疑似症状,一定不要马虎,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为好。
患上小儿抽动症该怎么办?
长期以来,小儿抽动症都以西医来治疗,采用抗精神病药,对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功能亢进有抑制作用,从而产生安定、镇静作用。
但这类药物本身就有非常大的副作用,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而言,损伤更明显。因此祖国医学经过多年的研究,临床运用中药和针灸、耳针等外治及心理情志疗法治疗该病,
推荐专家:张载义主任医师、教授
历任上海交通医院针灸科主任
《上海针灸杂志》编委
上海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长:针刀针灸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腰突症、坐骨神经痛、膝骨关节炎、跟痛证、跟腱炎、拇囊炎、各种骨质增生引起腰腿痛,盆腔炎、痛经、女性尿道综合症、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以及中风后遗症、失眠、偏头痛等疑难病症,以及肥胖、痤疮、脱发等。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一:辩证用药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症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所致,故临床上以脾虚痰聚、脾虚肝亢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根据病机以清心熄风、化痰通络,健脾疏肝为其治疗大法。
常用药有:谷精草、白芍、钩藤、云苓、菊花、竹茹、酸枣仁、郁金、浙贝母、石斛、灯心草等,辩证加减治疗疗效明显。
这些药物药性平和,适当配伍可达到祛风化痰,健脾疏肝之效,可使经络气血通畅,且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症,主取太冲、太溪、三阴交、合谷、印堂、肝俞、曲池、内关、神门等穴。心烦心悸配心俞;眨眼、耸鼻加太阳、迎香;口角抽动配地仓、颊车。
以快速进针,平补平泻,得气后不留针。太冲、合谷二穴是主穴,分别是肝、大肠经之原穴,两穴合用具有疏肝解郁,开利机关,平肝息火之作用。
三:低频脉冲电疗法取背部肝腧穴,贴敷中药贴片,运用低频脉冲电导入疗法,肝腧穴具有疏肝利胆,降火,止痉,退热,益肝明目,通络利咽,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等功效,能退肝脏之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