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从婴儿早期开始养成,家长应注意培养婴儿广泛的味觉适应能力,锻炼正常的咀嚼功能,建立适宜的就餐规律,早期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保证儿童营养摄入均衡,而且有利于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培养。
一、婴儿时期
在4-6月龄时添加强化铁米粉,其次引入根茎类蔬菜、水果,重点训练婴儿的味觉适应能力。食物质地为泥状,用勺喂养,帮助训练吞咽功能。适应每种新食物宜尝试?10-15次,至婴儿逐渐接受再尝试另一种?新食物。
7-9月龄时可以添加米粉、稠粥、面条、碎菜、水果、肉泥、肝泥、动物血等食品。食物质地为碎末状、条状食物,可让宝宝坐在高椅子上与成人共同进餐,开始学习用手自我喂食。可让婴儿手拿“条状”或“指状”食物,学习咀嚼。
10-12月龄时添加食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食物质地为碎状、丁块状、指状食物。让宝宝学习自己用勺进食,用杯子喝奶;每日和成人同桌进餐1-2次。
二、幼儿期
(1)进食方式:12月龄的幼儿应该开始练习自己用餐具进食,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和正确反应能力。1-2岁幼儿应分餐进食,鼓励自己进食,2岁后的儿童应独立进食。
(2)进食行为:应定时、定点、定量进餐,每次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进食过程中应避免边吃边玩、边看电视,不要追逐喂养,不使用奶瓶喝奶。家长的饮食行为对幼儿有较大影响,避免强迫喂养和过度喂养,预防儿童拒食、偏食和过食。家长少提供高脂、高糖食物、快餐食品、碳酸饮料及含糖饮料。
(3)饮食环境:家人围坐就餐是儿童学习自主进食的最佳方式,应为儿童提供轻松、愉悦的良好进餐环境和气氛,避免嘈杂的进餐环境。避免进餐时恐吓、训斥和打骂儿童。
儿童保健门诊简介
儿童保健科是由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社会儿科学共同构成的,它是以发育医学为基础,预防为主,主要面向0-14周岁的群体,全面、全程、连续地提供监测保护,保障身心全面发展。
它不同于普通的儿科门诊,去儿童保健科就诊的孩子都是在没有发热、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身体状况下,让医生检查一下,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神经智力发育、机体营养状况发育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儿童保健科治疗特色:
1、主要对儿童进行体格评价、营养评估、(智力)发育测定、保健指导。
2、骨密度检测。采用超声波骨密度分析仪进行检测,无辐射,对儿童的身体无不良影响。
3、生长发育。儿童矮身材、性早熟、肥胖、营养不良等相关疾病的档案化管理。
4、开展儿童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的测评与管理。并应用生物反馈治疗,整个诊断治疗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5、母乳成分分析。新引进了母乳分析仪通过检测评价母乳质量,避免了盲目喂养。可一键分析母乳中的脂肪、蛋白质、乳糖、密度、能量、总矿物质、水分,对母乳的成分有充分的认识,指导母亲营养的合理补充。尤其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贫血、微量元素缺乏、湿疹、腹泻的患儿需要检测一下母乳成分,以达到儿童的营养平衡。
科室位置:门诊楼一楼儿科门诊东侧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